美國自 50 年代開創醫療類戲劇至今,已有超過 60 部同類型影集問世。近 20 年來,年年都有醫療劇推出,甚至在 09 年時就有六部新劇接連首播,不難看出美國觀眾對於醫療題材的喜愛。
相比其他類型的戲劇,醫療劇可說是較容易獲得續訂的題材,若基本架構沒有太大問題,要播個三、四季並不難,演到七、八季以上的也不少,如《急診室的春天》(ER)、《怪醫豪斯》(House)和至今還在熱播的《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
究竟為何美國人這麼熱愛醫療劇?撇開制服控、看帥哥美女演員這種個人因素不說,或許能從以下四點來討論此類型令人著迷的原因。
醫療劇之所以可以長壽的一大要素就是有源源不絕的醫療案例可參考,除了有上述提到驚心動魄的搶救時刻外,不少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案例實際上多是觸及社會議題,如心理疾病、家暴、性侵等貼近生活的案件。
早期醫療劇多注重在肉眼可見的疾病上,但隨著時代改變,越來越多人因各種問題導致心理壓力劇增,不得不尋求幫助,而這點也反映在近年的醫療劇裡。
《紐約新醫革命》(New Amsterdam)中,擔任精神醫師的伊吉在首季遇見許多遭受心理疾病困擾的病患,有人因童年遭到性侵而導致成長階段出現問題,有人則因爆炸事件的創傷而無法分清現實與幻想。
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們不只是成年人,也有許多本應該快樂成長的女孩、男孩。從積極正向的伊吉醫師眼中看去,這些受苦的靈魂們向他發出求救訊號,而有時他所能幫助到的卻如此有限。如同伊吉醫師看著病患難以發洩的模樣而感到心碎時,也讓電視前的觀眾不禁鼻酸。
若非從事醫療業相關工作,一般觀眾大概鮮少能看到手術台上血淋淋的景象。而醫療劇透過每集的案例,呈現出醫師搶救病患的緊急過程,滿足大眾的想像。
或許你會質疑劇中還原手術情況的真實比例有多高?其實不少劇集皆有真正的醫師擔任顧問,雖然有時會為了戲劇化效果,做出較為誇張的舉動,但整體而言在急救過程中,還是有呈現出一定的準確性。
如下方影片所示,已完結的《全院警戒》(Code Black),不管是在情形危急下的反應動作,或是醫病關係的建立都受到真正醫師的稱讚。
而在《良醫墨非》(The Good Doctor)中的手術過程也受到醫師的認可,提及他也有類似的經歷,為了確保產婦在手術過程中必須做出決定,所以讓病人在保持清醒的狀態下剖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