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國際上許多大型活動都紛紛取消或延期,包含各地的驕傲月慶祝活動和同志遊行也是。但台灣成功防堵疫情,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上,各種活動依然能照常進行,這也讓本月底的第十八屆台灣同志遊行,有機會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 LGBTQ 盛會。
LGBTQ 議題的面向非常多元,而影劇作品就是接觸這些議題的好管道之一。GagaOOLala、CATCHPLAY+、MOD、friDay影音、myVideo、KKTV 和其它影音平台上都有許多這類作品。如果你無法參加遊行或是想在遊行前多接觸一下相關議題,本文推薦給你 8 部值得一看的影集和電影,趕快把他們加入片單吧!
英劇《我要開心》(Feel Good)
本劇是主創、編劇兼主演的 Mae Martin 個人的半自傳喜劇,描述從加拿大搬到英國居住、在單口喜劇的領域小有所成的 Mae,和身為「直女」的 George 展開戀情;George 對於自身性向的掙扎,讓 Mae 沒有安全感,這也使得 Mae 再次面臨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染上、目前暫時戒除的藥癮問題。本劇以相對輕鬆的調性,勾勒出性少數族群、心理健康、藥物成癮之間,矛盾難解卻又無法迴避的問題。
美劇《城市故事》(Tales of the City)
本劇改編自 Armistead Maupin 的同名系列小說,該小說曾被改編成三季電視劇,而本劇的時間點設定在第三季的多年後。劇情描述離開舊金山超過 20 年的 Mary Ann,回到家鄉參加前房東 Anna 的 90 歲生日派對,因此和前夫、女兒(Ellen Page 飾演)及故友重逢,也認識其他新房客。在這充滿 LGBTQ 文化的城市裡,巴貝瑞巷 28 號的住戶們將迎來各自的人生挑戰。劇中涉及各種性傾向與性別認同,也談論到愛滋議題,更有不同世代同志族群的衝突,是娛樂和深度兼具的作品。
電影《我,最親愛的》(Goodbye Mother)
為了父親的移墓,旅居美國的阿棕睽違九年回越南家鄉。他帶著男友伊恩同行,打算趁機向母親出櫃。長久以來,母親一直希望阿棕能夠早點成家、讓她抱孫,患有失智症的祖母更把伊恩誤認為自己的孫子,令兩人手足無措,卻也是打破僵局的契機。阿棕找不到最適當的時機開口,就在此時,他意外得知母親罹患重病的消息。個人認同和家庭責任之間的碰撞,成為阿棕的人生課題。
紀錄片《日常對話》
身為女兒的黃惠偵導演,拿起攝影機拍攝家人之間看似平常的「日常對話」,緩緩述說跟著法師母親學「牽亡魂」的童年、家暴的父親。母親的身分長久以來在家中缺席,造成彼此關係隔閡、情感疏離。兒時記憶母親身邊的女伴不曾間斷,相對於她從不掩飾的同性性向,女兒終於道出心中隱埋許久的祕密、擺脫不了的恥辱。在那張暗喻傳統女性價值的餐桌上,一個欲掙脫家庭的女人面對自己的女兒,彼此展開了對話,而攝影機也猶如手中法器,超渡了不願面對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