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喜劇團體「蒙地蟒蛇」(Monty Python)創作之電視喜劇節目《蒙地蟒蛇的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1969年在BBC播出,其節目曾被網站Wonderslist評選為世界電視史上十大傳奇時刻之一。別具創意的意識流表現手法顛覆當時的表演風格與形式,對英國與美國的喜劇影響至深。今日從美國殿堂級喜劇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動畫影集《辛普森家庭》、《南方四賤客》,到近代的荒誕劇,或多或少都承襲了「蒙地蟒蛇」的喜劇精神。
「蒙地蟒蛇」(Monty Python)劇團誕生於1969年五月,由葛拉漢查普曼(Graham Chapman)、約翰克里斯(John Cleese)、艾瑞克埃斗(Eric Idle)、泰瑞瓊斯(Terry Jones)、麥可帕林(Michael Palin)五位英國人,與身為美國人的動畫師泰瑞吉連(Terry Gilliam)共同組成。
早在1966年,當中五位成員就開始創作與表演喜劇,透過動畫剪輯的手法樹立爾後的喜劇風格。他們的共同理念是推翻傳統喜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不可預測性、侵略性和惡搞的喜劇作法。隨著當時彩色電視機的問世,1969年《蒙地蟒蛇的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在BBC1於周日晚間時段播出。節目內容融合遊戲、仿紀錄片、廣告與訪談之形式,每集30分鐘的意識流表現手法,反映60年代當下的革命性,歡愉地解構電視作為一個媒介。節目播出後獲廣大迴響,榮獲3座英國電視學院獎(BAFTA),以及英國之外的各大獎項。
除了《蒙地蟒蛇的飛行馬戲團》,「蒙地蟒蛇」密集地以其他形式表現喜劇,透過唱片發行與書籍出版,把創造革命性的電視喜劇內容的精神帶到其他領域,皆獲得前所未有的銷售成績。在家庭錄影帶與網路數位普及的時代之前,粉絲們只能經由購買他們的書籍與唱片保存「蒙地蟒蛇」的每個精彩時刻。同時他們的現場表演也大受好評,在英國與加拿大等地巡迴一票難求。
1971年「蒙地蟒蛇」推出首部電影《巨蟒劇團:前所未有的表演》(And Now for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作為進入美國市場的媒介,內容精選過去的短劇,沒想到在英國意外地受歡迎。隨著「蒙地蟒蛇」相關作品進口美國,到了1974年已累積不少粉絲,《蒙地蟒蛇的飛行馬戲團》在美國播出後加速第二部電影的催生。1975年上映的低成本喜劇《聖杯傳奇》(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成功襲捲大西洋兩岸,超過半個世紀,該片仍名列各大媒體評選影史百大必看電影,在IMDB排行榜上屹立不搖,成為電影癡非看不可的邪典電影。
1989年「蒙地蟒蛇」成員之一的葛拉漢查普曼在團員慶祝20週年的時候過世,為他們的黃金時代畫下句點,同時又開啟了另新契機,「蒙地蟒蛇」進入數位時代。2000年「蒙地蟒蛇」重回舞台,2005年在百老匯公演的《火腿騎士》(Spamalot)奪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等多個獎項肯定。2014年「蒙地蟒蛇」僅存的五位成員再度聚首於舞台表演,造成空前絕後的迴響。生涯最後一場表演在倫敦O2體育館舉行,並於全球的電視與電影院同步轉播,超過5000萬的觀眾見證了這場畫世紀的喜劇饗宴。
過了近半個世紀,「蒙地蟒蛇」創造的喜劇風格影響了無數的人們,為喜劇歷史寫下不可抹滅的一頁。
你還沒看過他們的喜劇嗎?COMEDY CENTRAL 爆笑頻道獨家獻映的《蒙地蟒蛇劇團惡搞精選》(Monty Python’s Best Bits (mostly))匯集:《蒙地蟒蛇的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愚蠢的步行》(The Ministry Of Silly Walks)、《該死的鸚鵡》(Dead Parrot)等經典代表作,由自詡為蒙提派森狂人—休邦尼維爾(Hugh Bonneville)開場講評,探索他們的作品如何改變上個世紀的喜劇。
身為粉絲的好萊塢名人們,包含金凱瑞(Jim Carrey)、麥克邁爾斯(Mike Myers)、凱特貝琴薩 (Kate Beckinsale)、史蒂芬弗雷(Stephen Fry)、西蒙佩吉(Simon Pegg)、切維切斯(Chevy Chase)、史提夫庫根(Steve Coogan)、艾迪伊薩德(Eddie Izzard)、麥特盧卡斯(Matt Lucas)、比爾貝利(Bill Bailey)、諾爾菲爾丁(Noel Fielding)和崔西鄔曼(Tracey Ullman)等人將現身說法,挑選出他們最喜愛的「蒙地蟒蛇」作品,介紹他們的偶像是如何地影響自己的喜劇或演藝生涯。
《蒙地蟒蛇的飛行馬戲團》8月11日起每周四22:25首播,敬請鎖定MOD102台COMEDY CENTRAL 爆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