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書局,大家都可能在暢銷書架上見過《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和《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s),可能就擺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旁。就算你未看過,都或者會好奇這本書為何能長年大賣,連電影《分裂》(Split)、《異裂》(Glass)的啟發靈感都來自於《24個比利》。
兩本書都看過的朋友,打開 Netflix 見到《24個比利》紀錄片登上熱門觀看前 10 名,可能會心想不需要重看一遍。但其實看一看也無妨,因為書的結局講述主角比利好似已放下包袱,迎來一個美好結局,但原來紀錄片演出事實並非如此。
《24個比利》和《比利戰爭》分別出版於 1981 年及 1994 年,故事是真人真事,講述主角比利(真名為威廉密里根)在 1977 年連續犯下強暴和搶劫多項罪行,為警方所逮捕後才發現他是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擁有 24 個或以上的人格,而患病的原因是他童年曾飽受繼父性侵和暴力對待。之後他在監獄中備受虐待,曾一度打算自殺。逾 10 年後,他在 1988 年終獲釋放,《比利監獄》尾聲交代他回到童年的家,直言自己已打算寬容對待一切。
《24個比利》劇照/Netflix
比利在書中擁有一個美好結局。惟獲釋後的比利,直至他 2014 年患癌過世期間,消息都幾近杳然無蹤,Netflix 紀錄片則交代了他的後續故事。書中比利已融合了 24 個人格,但他仍然飽受創傷所累。
Netflix 紀錄片中訪問了比利的親友。原來獲釋後的比利曾經沉迷賭博、毒品、酗酒,家傳戶曉的他曾在好萊塢偕巨星阿諾史瓦辛格作伴遊玩。然而他的精神狀況起起伏伏,有時變得激動、好鬥、威脅身邊人說要「殺了你」,亦曾犯過不少輕微罪行。而得知罹癌後,比利十分恐懼,但毫不在乎自己身體狀況,繼續酗酒。
書中亦提到,獲釋後的比利曾捲入殺人案中,最終是否為兇手則不得而知。紀錄片訪問了比利的姪女,她是比利去世前的主要照顧者。她坦言,叔叔臨終前在病榻上詢問她:「你認為上帝會寬恕我這輩子中的所作所為嗎?我殺了人,你認為祂還會原諒我嗎?」似乎曾為殺人而懺悔。
此外,看完本書的朋友應該對比利這號人物非常好奇,會上 YouTube 搜尋比利的片段。但大海撈針,片段破碎又無字幕,令人看的一頭霧水。而 Netflix 五次重新整理了多個訪問片段,清晰呈現了比利人格轉換一刻。
《24個比利》劇照/Netflix
不過第一集挺無聊,介紹太多背景資料,營造懸疑氣氛多過講故事,了解過比利故事的觀眾可以用 1.5 倍速看過,又或上維基看完就算,第二集才開始講述比利的成長故事。
雖然紀錄片想探討比利是不是有多重人格,或著只是演技派,所以刻意營造懸疑恐怖感,更用《內心的惡魔》作為標題,但其實主題並非如此,因為看完比利的故事後,你絕對會感到傷感多於恐懼,他的人生是一個悲劇,而非恐怖故事。
延伸閱讀:《魷魚遊戲》你看不到的劇中細節 第一集已暗示有參賽者是不死之身
延伸閱讀:《魷魚遊戲》12個bugs你發現了嗎?孔劉電話號碼是真、有人死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