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特派週報【典藏劇本集】》:電影的藝術始於劇本與影像之間的距離-DramaQueen電視迷
Welcome to DramaQueen電視迷
    目前位置:
  1. 首頁
  2. 新聞列表
  3. 《法蘭西特派週報【典藏劇本集】》:電影的藝術始於劇本與影像之間的距離

《法蘭西特派週報【典藏劇本集】》:電影的藝術始於劇本與影像之間的距離

By 漫遊者文化 2023-04-14 2023-04-14 17:49

文|魏斯安德森 

譯|葉中仁

 

關於《法蘭西特派週報》,我想知道的事

對談人: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華特多諾修(Walter Donohue)

 

一、這部電影的構想,究竟是從何時何處萌芽?(我的意思是,怎麼會想到用文學期刊當電影的基礎?)

 

在德州,我還是個少年的時候。我在學校圖書館讀《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好奇裡頭到底都在說些什麼。

 

不過,這個構想束之高閣許多年,因為我沒真的想出關於雜誌的電影可以發生什麼事。後來我想到,電影裡的雜誌也許可以像個容器,將其他主題的故事盛裝在一起。我猜想,或許雜誌就是這麼回事吧。

 

二、這場冒險(電影創作)是從何開始?

 

我和羅曼柯波拉(Roman Coppola)、雨果堅尼斯(Hugo Guinness)、傑森薛茲曼(Jason Schwartzman)一起合作故事的發想。雨果和我花比較多時間在畫家的故事上。羅曼、傑森和我在義大利一起寫了廚師的故事。因為我們都認識比爾莫瑞,所以打從一開始就是以他來設想豪威瑟這個角色。然後是在羅德島一間美好的老飯店裡,我們(和歐文.威爾森)構想出賽澤瑞克的故事,在一個冬日的海邊。

 

三、一開始構想時,你心目中有沒有這種多段式電影過去的例子?(拍一部實際上是由多部電影構成的電影,這還算是電影嗎?還是說,它最後比較像電視?)

 

最好的多段式電影(對我而言)是由同一位導演來負責。我喜歡 60 年代一些多段式電影中的某些個別短片,像是改編愛倫坡小說的《勾魂懾魄》(Spirits of the Dead)電影中,費里尼拍攝的短片〈托比.丹米特〉(Toby Dammit),或是《1965眼中的巴黎》(Paris vu par . . .)裡頭尚-丹尼爾波萊(Jean-Daniel Pollet)拍攝的故事。不過,我真正的最愛是維托利歐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的《拿坡里黃金》(The Gold of Naples)和麥克斯歐夫斯(Max Ophüls)的《歡愉》(Le Plaisir)。我不確定這種做法是否讓它們像電視影集,不過,如果你的影片夠好的話,或許不必刻意區別這兩者?

 

四、法國 1968 年的「五月革命」為何會被你選為第二個故事的時代背景?它算是你過去在法國種種生活點滴的產物嗎?是否有些個人的連結?

 

梅薇思蓋倫特是我的靈感來源。她在 68 年「五月學運」以外國人身分待在蒙帕拿斯(Montparnasse)的經驗:特別讓我有所感觸。我在巴黎的公寓離她住的地方相隔不到一個街區,我也喜歡她對這一帶的描述。我喜歡她的筆調和整體的分析:清晰、敏銳、有時候甚至是直率的批判—但摻雜了深刻的情感和理解。她聆聽,並且有自己的觀點。她看待年輕人的方式不同於年輕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同於他們父母看待他們的方式。她覺得這些年輕人很有趣,也很煩人,讓人想翻白眼。她是真心喜愛並欣賞他們。

 

《法蘭西特派週報【典藏劇本集】》書封/漫遊者文化提供

 

延伸閱讀:《淡藍之眸》:榮獲愛倫坡獎最佳小說獎提名,震撼全球的懸疑巨作

 

延伸閱讀:《我所知道關於愛的一切》:愛,才沒那麼簡單,但不愛,難道就比較容易?

 

漫遊,一種新的路上觀察學。 希望在出版中找到新的閱讀形式和新風景。

漫遊,一種新的路上觀察學。 希望在出版中找到新的閱讀形式和新風景。